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专著推荐 | 2021年认知、隐喻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1-05-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通讯君与劳特利奇、剑桥、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广认知语言学国际前沿著作,欢迎关注与选购。如需私人订制购买学术著作、中国文学外译的海外译本(绝版除外)可联系孙老师询价,电话同微信:18321711365


认知语言学起源于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Langacker、 Lakoff 和 Talmy 对空间语法、语言格式塔和认知语义 学的开创性研究。1989 年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 议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并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 会,1990 年《认知语言学》创刊,认知语言学正式确 立。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系列认知语言学著作相 继出版,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认知 语言学的国际影响日趋增强。

下面通讯君着重推荐4本认知语言学研究前沿作品,方便各位对认知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参考学习。

新著推荐

1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omplete Guide

434元 2019年出版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共三十章,从概念结构、语义结构和语法三个研究领域 全面综述了认知语言学事业,并对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和拓展研究作了介绍,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 发展和动态。诸多前作(Croft & Cruse 2004; Ungerer & Schmid 2006; Evans & Green 2006; Littlemore & Taylor 2014; Dancygier 2017 等)均对认知语言学作过概述, 但本书在概述的广度、深度和条理性上更胜一筹。伯 明翰大学的 Jeannette Littlemore 教授评论道:“该书 是必读书,综合性强、深入详尽……其广度和深度是绝无仅有的”。本文先介绍各部分内容,然后进行简 评,以期对国内研究有所裨益。

专家推荐语

袁红梅、汪少华

《综观》是Evans继《认知语言学导论》(下称《导论》)(Evans&Green 2006)之后的又一部认知语言学巨著,诸多内容(如接入语义学、网络构想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和拓展等)为前作所无,是迄今最完整、最系统地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学术专著。该书的贡献与特色主要包括:

首先,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导论》以“认知语义学”统领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本书涵盖了接入语义学、网络构想等新理论,对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作了明确区分,将意象图式、认知语义学、ICM、概念隐喻、基本隐喻和概念转喻纳入“概念结构”部分,将语义结构的百科观、语义网络理论、接入语义学和意义建构、心理空间和语篇意义、概念合成和语义创新归入“语义结构”部分。心理语言学研究显示,语言理解涉及对所理解内容的心理模拟,即感知和运动符号的再激活(Sato&Bergen 2013;Liu&Bergen 2016)。《导论》中关于意义建构的指导原则是“意义建构是概念化”,本书汲取认知科学家Barsalou的“模拟”概念和Bergen、Evans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意义建构涉及模拟”,即语言通过引导或暗示模拟(具身经验的再激活)以促进意义建构,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

其次,增强了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间及各研究领域内部的内在联系。与Dancygier(2017)没有系统概述认知语言学的指导思想、整体布局缺乏循序渐进性(田笑语,张炜炜2019:106)不同的是,本书布局合理,逻辑性强,两个重要承诺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重要承诺和各领域的指导原则是本书内容选取和框架构成的参照标准。这种相互联系的组织方式使得概念系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语言系统连接概念系统的方式(语义结构百科观、语义网络等)和语言系统(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和紧密。同时,本书每部分均以特定专题构建,基于重要承诺和指导原则呈现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视角、方法和阐释,也增强了各领域内部研究的联系和一致性。譬如,尽管各种语义结构理论对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区分持不同观点,但它们都遵从语义结构源于百科性的语义知识这一指导原则,因而具备内在一致性。

最后,凸显了认知语言学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本书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面临的批评及其完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评述,凸显了认知语言学的开放性。譬如,第13章细致评述了概念隐喻理论面临的三个批评:(1)源域和靶域的区分问题。按照概念隐喻理论,源域来自具体直接的身体经验,靶域则更抽象。然而,有些靶域(如情感)也是直接被感知和体验的。譬如,“I’m feeling down today.”中,抽象概念“悲伤”是基于悲伤时耷拉脑袋等低垂的身体特征被建构的。(2)靶域的内在结构问题。靶域缺乏固有的内在结构使得恒定原则无法将源域结构映射到靶域上。(3)映射空缺(mapping gap)问题。源域向靶域映射的选择性和文化相对性导致隐喻映射出现“空缺”。基于上述批评,该书探讨了Grady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解构性发展,详述基本隐喻理论的七个特征和三个影响。又如,第9章详尽介绍了Mandler和Pagán Cánovas对意象图式的分类细化(即原始空间概念、意象图式和图式整合),以及Jordan Zlatev旨在解释意象图式如何同语义结构相联系以实现特定交际目标的拟态图式(mimetic schemas)概念。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性主要体现在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其他分支以及其他语言学流派之间的交叉研究上(Ibá觡ez&Pe觡a 2005)。第2章对语料库法、实验法、神经科学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主要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了介绍,体现了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融合。此外,第28章对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的探讨,尤其是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和批评认知话语分析的兴起,彰显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走向。

全书编排合理、逻辑性强,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间以及各领域内部内在联系密切,使其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该书对相关理论的批评及其完善发展的系统性评述凸显了认知语言学的开放性,对语料库法等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的介绍以及认知语言学应用和拓展研究的综述彰显了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从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该书理论呈现与实证描述相结合,实证研究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有助于认知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和完善。此外,该书每章结尾均附延伸阅读书单及其内容简介,设置讨论问题并有在线网站提供配套练习材料,因此该书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总之,《综观》是一部极具推荐价值的认知语言学巨著,值得国内学者和学生认真研读。


02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475元 2020年出版

《认知诗学导论》(第二版)在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版先后被翻译成日语、波兰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中文等5种语言在国际上出版发行,足见其作为认知诗学研究领域第一本教材的影响力。

推荐语

杨波 王晔 

本书沿用了以读者为中心、循循善诱的章节结构。该书第2-12章分别介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在文学阅读与分析实践中的运用,均由以下7个部分构成:预览各章相应的认知语言学概念、理论以及认知诗学话题,连接认知概念与文学批评理论,介绍认知诗学分析框架,讨论认知诗学分析的常见问题,演示认知诗学分析实践,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建议,提供文献来源和扩展阅读资料。这样的结构安排让读者,特别是初学者易读易懂、易学易用。

新版相对旧版具有四大亮点。一是通篇都是更新的理论、框架和例子。二是选材更为丰富:从古英语到当代文学作品,从现实的到浪漫的、科幻的和超现实主义的文本,从诗歌到散文和戏剧。三是新增人物的心智建模、文本世界的构建、沉浸感与氛围,以及情感共鸣等新章节。四是增加了关于认知语法、指示转换、原型性、概念框架化和隐喻在文学阅读中的实用阐述。

该书兼顾了诗学研究(文学研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积极反作用。这涉及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正如第1章中总结的认知诗学基本原则———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存在认知的延续性,因此文学研究得出的见解也利于说明人类交际和认知思维的整体层面。比如,认知语言学的很多阐释针对的是叙事和小说的形式,这方面的思考完善了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模式;同时,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修正也是部分地产生于认知诗学的批评(另见Vandaele&Br觝ne 2009:8)。

该书可视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诗学研究,奠定了整个认知诗学研究的基础。虽然该书中的原型性、图式理论和心智理论来自认知心理学,但鉴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本就难以严格区分,而且该书使用的基本是认知语言学的内省法,未使用心理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因此该书可看作是传统的、狭义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诗学研究入门读物。我们认为广义的认知诗学应包括更多视角、方法和多样化的研究对象,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首先应充分肯定该书在认知诗学研究领域中的奠基地位。

当然,该书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充实、改进和完善:

首先,个别概念和理论介绍不够明晰。该书第一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参见苏晓军2009)。比如,源自人工智能语言处理的图式理论(第3章)、关于地点的处所表达的意象图式,以及解释语言组织的信息和特征集合方式的文学图式(第7章)———这些“图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如,第10章先后提到文学阅读的语篇语法、可能世界、现实世界、语篇世界、文本世界、情态世界、短暂世界等概念,除了大致了解可能世界跟句子的真值情况有关,文本世界是一种语言事件,以及语篇世界是最高层次的世界———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世界和心理空间又是什么关系?

其次,整书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作者在第13章中指出当前的认知诗学已成为一个学科,那么一个学科应有相对完善统一的理论框架。纵观全书,我们似乎只看到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或方法: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文学阅读和文本分析之中。然而,第2-9章虽各有相对明确的认知语言学概念和小框架,但还缺乏针对某个文学批评概念或理论的理论框架。同时,每章的“与文学批评理论的连接”部分平均列举了10个左右的概念或理论,但它们自身并不构成相对统一的小框架,而且在各章重复出现。这难免给读者造成缺乏统一理论框架的感觉。

最后,该书介绍的认知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待充实和完善。一方面,该书在绪论中就指出认知诗学最直接的基础是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所以应适当增加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关注读者控制和读者反应的心理学实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他认知科学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而且已经被运用到认知诗学分析之中,比如基于神经科学的、计算和语料库的认知诗学研究(Stockwell 2019)。此外,在研究的对象上还可以考虑选取漫画、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模态的认知诗学研究。

03

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997元 2020年出版

 2020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 Kövecses 的最新力作《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该著 作中,作者结合隐喻研究的现状,以“标准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深 化、完善、扩充,构建了“扩展概念隐喻理论”的主体框架,使之能够兼顾概念 隐喻的经典问题和新兴话题。

推荐语

张馨月

从“ 标 准 ”理 论 到“ 扩 展 ”理 论 ,从 中 似 乎 可 以 看 到 转 换 生 成 语 法 理 论 发 展 路 径 的 投 射 。生 成 语 法 通 过 扩 展 理 论 (Extended Theory) 完 成 了 对 标 准 理 论 (Standard Theory) 的 代 际 革 新 ;本 书 中 的 扩 展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同 样 旨 在实现对标准理论的更新与升级:夯实理论基础,整合理论框架,扩充理 论体系。

首先,本书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关于概念隐喻的基底性问题,以巩固其理论 体系基础。目前,标准概念隐喻理论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仍需进一步探讨:认知 层面上,在人类根本认知机制的讨论中,概念隐喻面临转喻等机制的挑战;语 言层面上,在关于语言本质属性的竞争中,隐喻性仍处于下风。面对第一个问 题,本书通过详解概念隐喻的浮现过程指出:转喻关联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 缺,但转喻机制并不是概念隐喻的浮现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 机制”与 “关联”的对比,既确立了概念隐喻作为人类根本认知机制的地位,也合理地揭 示了概念转喻的作用。针对第二个问题,本书指出现有研究中的偷换概念现 象,主张更坚决地贯彻基于理解的隐喻性评判标准,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视角 下将隐喻性论证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实现了源域/目标域界定与非隐喻性的脱钩。上述论述在认知和语言层面分别回答了关于概念隐喻的根本问题,增强了 该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尝试消弭现有理论中的潜在矛盾,并从根本上巩固概念 隐喻的理论体系。

其次,通过对标准概念隐喻理论的整合,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构建了更为完善 的立体化理论框架。标准理论中,隐喻投射仅发生在单一层面的概念结构之 间。然而,对于概念结构属性的看法并不统一,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观点,其分 歧反映为多套术语、多重方法的并存。面对这一问题,作者摒弃了常见的思路, 没有在不同理论主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通过“多层隐喻观”将 意象图式、域、框架、心智空间等不同的概念结构整合为统一框架中不同图示层 级上的有机成分,基于不同层次的概念结构阐释概念隐喻的不同属性。标准理 论以单一概念结构作为隐喻描写的前提,呈现为平面式结构;相比之下,从认识 论到方法论上,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均具备鲜明的立体化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概念 隐喻理论的层次性。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全面地观察隐喻的投射结 构,能够基于概念结构更精确地解读隐喻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从而深化对 概念隐喻深层机制的理解。同时,由于隐喻间的异同能够得到更为清晰地解 析,我们可以籍此揭示不同语言、文化中的隐喻系统,跨语言隐喻对比也会更 具可行性。总之,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立体化的理论框架。相比于标准理 论,其丰富的理论层次能够释放出更大的理论势能,必将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 步发展。


最后,本书为概念隐喻理论增加了语境成分,完善了理论框架。标准概念隐 喻理论聚焦于隐喻的认知本质,在概念层面为隐喻表达寻求理据。虽然能够 据此揭示隐喻的普遍性,但是由于缺少语境成分,所以无法解释隐喻的变化 性和多样性。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沿语境维度实现理论扩展,详细探讨了语境 对隐喻使用的触发影响,依据语境的多样性揭示了概念隐喻的灵活性,说明 了为何隐喻使用可以因地制宜地变化,并在不同文化、群体、或场合间体现出 多样性特点。

04

Metaphors in the Mind: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mbodied Metaphor

407元 2020年出版

201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伯明翰大学 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系Jeannette Littlemore教授 的最新力著《心智中的隐喻:具身隐喻差异溯源》(Littlemore,2019)。该著作从分析不 同语境下的具身隐喻以及不同个体对具身隐喻的 使用方式入手,首次对具身隐喻差异性进行了系 统研究,从理论、实践和社会启示等维度为深入 理解具身隐喻的差异性本质提供了证据。

推荐语

王彬

随着具身认知取向的发展范式逐渐增强, 要想充分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认知语言学家 就要对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进行具身性描写和分 析(Johnson & Lakoff,2002)。本著作正是在 这一大背景下,选取具身隐喻的差异性为研究对 象,从社会和语用的视角切入,探源人类利用具 身心智来生成和理解隐喻义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差 异性。综观该书,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第一, 该著作加深了人们对具身隐喻本 质的理解。具身隐喻中的“具身”有两层含 义, 构成了一个隐喻的渐变群(cline)。渐 变群的一端中某些隐喻能够激活人们的感官运 动反应, 因此人们能对各种运动进行感知模 拟;另一端的隐喻来自人类身体和环境之间的 互动,但不一定激活个体的知觉运动反应。具 身隐喻的这种具身性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对不 同语言使用者而言是普适性的;具身隐喻的共 性还在于其隐喻义的延展主要通过诸如概念隐 喻、概念转喻等联想映射机制来实现。只锚定 普适性就是单纯聚焦硬币的一面,而忽略了另 一面的差异性。该著作挑战了具身隐喻同质性 (homogenous nature)的观点,提出人类在 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存在 很多差异,我们对具身隐喻的体验也受制于这些 差异。换言之,具身隐喻在类型、具体生成方式 以及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例如,传统认 为文化专属的隐喻差异只在于这些隐喻被阐述的 方式不同,作者则提出这种差异影响到人们思考 抽象和具体概念的方式,使得与人体器官有关的 具身隐喻其延展义表现出很大不同。所以,只有 既聚焦具身隐喻的同质性, 又要厘清差异性, 才能深刻认知具身隐喻的本质。

第二,所采取的论证框架科学合理,可操 作性强,对进一步开展具身隐喻差异性研究具 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当前认知科学的核心 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语言本体和所有与艺术 有关的各种象征行为来研究人类如何利用身体 生成体认义,如何进行推理,采取何种方式和 他人交流”(Johnson,2017:17)。本书主 张从身体语境、话语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三大 维度入手,将年龄、性别、性格、身体形状、 认知风格、心理状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以 及语言文化背景等作为分析参数,从言内到言 外,从同一语言文化到跨语言文化,从微观、 中观到宏观,全方位、多层级考察这些因素如 何影响人们体验和使用具身隐喻的方式以及程度。其中性别、性格、身体形状、心理状态等 参数都是首次纳入考察范畴。这种分析框架对 于汉语具身隐喻差异性研究和汉外具身隐喻差 异性对比研究极具借鉴价值。另外,隐喻是认 知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金胜昔、林正 军,2016),具身隐喻差异性研究也为该领域 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照。

第三,本书首次提出语类和语域对于具身 隐喻凸显度的影响假说,丰富了具身隐喻理论 研究。隐喻语言存在动态的特点并且同语类和 语域关系密切(程瑾涛、刘世生, 2014)。作者提出语域的三个维度“语场(谈论的内 容), 语旨(话语交际双方的关系)和语式 (书面语、口语、视觉还是手势,语言是附属 还是起到构成性作用)”以及语类的三个维度 “话语社区(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交际目的 (交际是为了什么),舞台呈现(想法以什么 顺序来呈现)”对具身隐喻的凸显度存在影 响。该假说强调了话题内容的情感性、交际者 间的亲密性,通过各种方式澄清交际语境的必 要性,为我们深入挖掘具身隐喻差异性本质提 供了新的研究径路。


购买方式

 

订购周期仅需4周左右,提供购书发票,可刷公务卡,也可以微信支付。预购本书请联系孙老师Tel: 18321711365(电话同微信),可优惠价格得原版书。

仅有20本,欲购从速。

我们还将陆续推广最新的原版著作,欢迎关注!


如需购买国际原版学术著作,可以联系我们询价,支持对公转账,可以制订合同,开具电子发票和购物清单。订购联系人:孙老师 18321711365(电话同微信)

国际优秀学术著作推荐

翻译学

专著推荐 | 2020年语料库翻译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5种)

专著推荐 | 翻译研究的社会维度(4卷本)

专著推荐 | 刘杰:《语境中的口译教育》(Springer出品)

专著推荐|2020多模态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2020年劳特利奇新书《口笔译的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王博、马园艺2020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新书

专著推荐 |  《技术与全球冲突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研究:Mona Baker文集》

专著推荐 |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专著推荐 | 国际学者如何开展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专著推荐 | WenYan Luo “Translation as Actor-Networking”

应用语言学

专著推荐 | 教育研究中SPSS的应用(2卷本)

专著推荐 | 2021年语言测试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方志辉:Demystifying Academic Writing

专著推荐 | 语言教育与身份认同国际前沿著作(5卷本)

专著推荐 | 高水平学术英语写作与国际发表的秘诀

专著推荐 | 学术英语国际前沿著作(4卷本)

专著推荐 | 外语教材研究国际著作(3卷本)

专著推荐 | 语言习得的心理研究维度(4卷本)

专著推荐 | “创意写作教学研究”国际前沿著作

专著推荐 |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能为应用语言学做什么?(3卷本)

专著推荐 | 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研究中的应用

专著推荐 | 语言政策与规划国际前沿著作(7卷本)

专著推荐 | 二语语用研究(第二辑 )

专著推荐 | 二语语用研究(第一辑)

专著推荐 |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5卷本)

专著推荐 | 二语动机研究(5卷本)

专著推荐 | 外语课堂研究(动机、教师、学习策略、教育技术等,9卷)

专著推荐 |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4卷本)

专著推荐 | 基于民族志的语言研究(6卷本)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多模态教学新著 Designing Learning with Embodied Teaching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外语教学该怎么玩?

功能、认知、语用与语料库语言学

专著推荐 | 2020年语料库(统计)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2021年认知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2020话语分析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Metaphor and Gesture《隐喻与手势》

专著推荐 | Social Semiotics for a Complex World

专著推荐 | Approaches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专著推荐 | 杨炳钧、李文:《基于语料库的语法、媒体和健康话语研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认知(隐喻)应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国际二语语用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语用学(话语分析)应该怎么玩?

10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